【直称姓名】大致有三种情况:
①自称姓名或名。如:“五步之内,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。”
②用于介绍或作传。如:“柳敬亭者,扬之泰州人。”
③称所厌恶、所轻视的人。如:“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,贾余庆献谄于后。”
【称字】古人幼时命名,成年(男20岁、女15岁)取字,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。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,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。如称屈平为屈原,司马迁为司马子长,陶渊明为陶元亮,李白为李太白,等等。
【称号】号又叫“别号”“表号”。名、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,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,后者由自己取定。号,一般只用于自称,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;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。如,陶潜号“五柳先生”。
【称谥号】古代王侯将相、高级官吏、著名文士等死后,按其生平事迹由官方所追加的具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叫谥号,非官方所加叫私谥。如称陶渊明为“靖节征士”,就是他死后朋友所谥。官方所加,如欧阳修为“欧阳文忠公”,王安石为“王文公”,范仲淹为“范文正公”。
【称斋名】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。如称蒲松龄为“聊斋先生”(其斋名为聊斋),梁启超为“饮冰室主人”(其斋名为饮冰室)。
【称籍贯】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,故而人称“孟襄阳”;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,故而人称“王临川”。
【称郡望】如韩愈虽系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市)人,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,故韩愈常以“郡望昌黎”自称,世人遂称其为“韩昌黎”。
【称官名】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,如称贾谊为“贾太傅”;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,世称“阮步兵”;嵇康曾拜中散大夫,世称“嵇中散”;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,至今人们还称其为“王右军”;王维曾任尚书右丞,世称“王右丞”;杜甫曾任左拾遗,故而被称为“杜拾遗”,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又被称为“杜工部”。
【称爵名】《训俭示康》中“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”,寇准的爵号是“莱国公”,“莱公”是省称。
【称官地】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。如《赤壁之战》中“豫州今欲何至”,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,故以官地称之。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,世称“贾长沙”。
【兼称】将籍贯、姓名、字等同时举出。如《游褒禅山记》中“四人者:庐陵萧君圭君玉,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父、安上纯父”。前两人兼称籍贯、姓名及字,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,再称名和字。
【谦称】①表示谦逊的态度,用于自称。愚,谦称自己不聪明。鄙,谦称自己学识浅薄。敝,谦称自己或自己所有的事物不好。卑,谦称自己身份低微。窃,有私下、私自之意,使用它常有表示冒失、唐突的含义。臣,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地位高。仆,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,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。②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、寡。③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、末官、小吏等。④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、晚生、晚学等。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,常用“家”“舍”等谦词。
【从父】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。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,即堂伯;年幼于父者为从叔,即堂叔。
【万乘】万辆战车。周代制度规定,天子地方千里,能出兵万乘,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。
【龆龀】意为垂髫换齿之时,借指童年。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,比如垂髫、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、老人。
【陛下】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。臣子向天子进言,不能直呼天子,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。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。
【舍】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,前者如寒舍、敝舍,后者如舍弟、舍妹、舍侄等。
【考】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。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“先考”,称已故的母亲为“先妣”。
【臣】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,百姓也可以自称“臣”,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。
【卿】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,适用范围较广,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。
","content_hash":"19579b86